秋收结束了,一位乡党委书记跟一村民聊天时问:“你今年收入能有多少?”对方答:“十五六万吧。”书记又问另一个农户,对方答:“五六十万吧。”现在,在这个村,家里存个五六十万元的人家比比皆是。

  问话的是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党委书记马兆辉。桂云花满族乡岭东村是距离大连最远的碧流河上游的少数民族村。在庄河的崇山峻岭中,桂云花满族乡岭东村就像一个被折叠在山坳里的小村落,常常被说成“穷乡僻壤”的典型代表。

  但是,仅仅几年,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  一进桂云花满族乡岭东村,远远望去,几十栋村民院落坐落在大山脚下,家家户户的大门楼青砖黛瓦,门牌上写着满汉文字,充满了浓浓的满族风情。据介绍,这里有35%的人口是满族。桂云花满族乡先后被评为大连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、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,岭东村被评为全省文明村、全国文明村、全国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。从岭东村穿过的崔桂线,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路。

  岭东村党支部书记宫银星也是满族人,今年54岁。宫银星带记者参观了岭东村北屯,最美乡村路崔桂线从屯里穿过,路的一侧是一条长长的文化长廊,上面是满族文化的图文设计,什么“养个孩子吊起来”“姑娘叼个大烟袋”“门口放个大酱缸”“大缸小缸腌酸菜”……长廊对面,是一栋崭新的满族特色建筑——满族风情展馆,展馆后身,就是村民院落,家家户户的大门都进行了满族风情的装修改造,宫银星说,这些建设是用政府的专项资金完成的,“未来,岭东村这个地方会成为特色更加鲜明的少数民族村寨。”

  很多乡村少数民族村镇建设最容易带来的收益是旅游,而真正让这个村富起来的,不是旅游,而是种植产业。

  李德君曾在工厂打工多年,2019年,村里鼓励设施农业,李德君租用了7.5亩地建了两个蓝莓大棚,“一个蓝莓大棚一年的收入大概10万元。”像李德君这样,外出打工后又回来发展种植业的,在岭东村已经形成趋势了,“有的人在城里已经置办了房子,也回来创业了。”

  宫银星说,岭东村有60%的耕地完成了土地流转,出让耕地的农户可以有两份收入,一份是土地的流转费用,一份是在流转后的耕地上打工的收入。戴凤基老人就是靠这个收入把日子过得丰衣足食。他今年73岁,满族,单身,在一家蓝莓种植园打更,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。有了收入,他还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家。“以往,村里人打麻将的居多,现在听不到打麻将的声音了,大家都去干活赚钱了,帮人摘蓝莓一天150元,谁舍得浪费时间去打麻将?”宫银星介绍,岭东村的劳动力早就不够用了,每到农忙时节,一些种植大户就开着车去周边的乡镇招工,拉着邻乡的村民来出工。

  “我们家一共建了31个蓝莓大棚,农忙时就开车到周边的乡镇招人。”臧玉华今年65岁,正拎着镰刀在大棚外面修剪树枝,记者拦住她聊了起来,“儿子大学毕业后回乡干起了蓝莓,这些大棚陆陆续续建了7年。”臧玉华很感慨岭东村这些年的发展,“这得感谢桂云花满族乡的发展定位,鼓励我们干高价值的农产品。”

  宫银星说,目前,岭东村已经形成了大连地区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。“除了蓝莓,还有软枣猕猴桃、五味子药材等,这是岭东村的三大产业。”

  经济收入的提高也提升了这个满族部落里村民的精气神,以前,每年春节过后,农村信用社门口是排队贷款买种子化肥的农民,现在是每年秋天排队去银行存款的农户。